图片新闻
图片新闻

电解水取得突破,登《Science》

2025-02-14

    北京时间2月14日3时,复旦大学张波、徐一飞、段赛、徐昕合作团队的研究成果以《熟化诱导嵌入形成的超稳定析氧反应电催化剂》(“Ultrastable supported oxygen evolution electrocatalyst formed by ripening induced embedding”)为题,发表于《科学》(Science)主刊。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专任副研究员石文娟(负责实验合成部分,张波团队成员)、化学系专任副研究员申同昊(负责理论部分,徐昕团队成员)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。

    该论文设计了一种以Ir金属颗粒嵌入到CeO2载体表面的嵌入型催化剂,以解决电解水反应中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问题。

    首先,由徐昕团队负责计算模拟,以确定CeO2载体和表面Ir颗粒生长速度相匹配的实验条件。由于反应涉及近百万个原子,同时合成过程长达3个小时,极具挑战。即便采用最先进的机器学习加速分子动力学方法,利用3万个CPU和3万个GPU,仍需约4.5年,难以实现。因此必须发展全新的算法进行模拟。利用徐昕教授独创的“快慢过程分离”的思想,理论计算团队采用全原子动力学蒙特卡洛方法,反复调整思路、优化算法,最终在单个CPU计算机上实现了1小时内完成一次合成过程的模拟,为实验条件的摸索提供了定量的理论分析。

    理论模拟表明,只有保持高能晶面的持续生长,才能实现金属颗粒在载体表面的嵌入,其中载体生长速度和金属成核速度相匹配是关键。基于这一理论认识,实验研究团队利用超声和加热共同作用,大大加速了纳米晶体自发长大(熟化)的速度,构建了理论预言的匹配关系。为了让催化剂合成生长过程“眼见为实”,实验研究团队利用冷冻透射电镜(CryoTEM)以及冷冻电子断层扫描技术(CryoET),通过时间分辨的合成过程,清楚地看到Ir颗粒长大与嵌入的过程。观测结果和全原子动力学蒙特卡洛(KMC)方法的模拟结果完全吻合,确认了载体生长和催化剂成核速率之间的匹配,证明了合成策略的有效性。

    利用合成的嵌入型催化剂,实验研究团队进行了长达6000小时的PEMWE工况测试。结果显示,嵌入型催化剂能有效防止了铱颗粒的溶解、脱落和团聚,显著提高了催化剂在长期运行中的活性和稳定性。在工况电流密度(3 A/cm2)下,使用该催化剂的电池电压低至1.72 V,电压衰减率仅为1.3 μV/h,贵金属负载总量仅为0.4 g/cm2,全面超出相关国际指标(如美国国家能源局2026设计指标)。根据实验结果估算,由此制备出来的PEMWE设备寿命高达15年以上。这些结果证明了嵌入型催化剂设计策略的可行性。

    理论研究指出,这种合成嵌入型催化剂设计策略是普适的。为了验证这一点,实验团队通过控制载体生长和金属成核速度的匹配,成功合成了包括Ir/ZrOx、Pt/CeOx、Ru/TiOx等一系列金属氧化物组合的嵌入型催化剂,为稳定催化剂的合成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。

论文链接:https://www.science.org/doi/10.1126/science.adr3149